初冬的桂西北,山水色彩斑斓,民族节庆多姿多彩。近日,第二十三届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简称“铜鼓山歌艺术节”)在河池市金城江区举办。本届艺术节精心组织了文艺展演、非遗展示、山歌擂台、书画摄影展等活动,生动展现了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简称“铜鼓文化保护区”)的独特魅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守正创新中绽放时代光彩。
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
灯光璀璨,鼓乐喧天,11月14日晚,铜鼓山歌艺术节开幕式晚会精彩上演,现场人山人海。晚会上,既有《鼓韵千年》《姆洛甲》等历史题材舞蹈,也有《藤缠树》《武篆民谣》《莲花调》等民歌联唱,生动展现了河池的山水神韵与民族风情。“鼓声气势磅礴,舞蹈充满神秘,那些民歌则情意绵绵,艺术特色很鲜明,让人感受到一种极致多样的文化魅力。”来自广东的游客蔡晓霞说。
铜鼓生态保护区内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人。本届艺术节上,来自铜鼓文化保护区内的各族群众,与来自贵州、陕西、湖南、云南四省的非遗项目同台展示、相互交流。
铜鼓山歌艺术节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河池11个县(区)的28支队伍参加了本届艺术节的群众文艺会演。他们通过舞蹈、声乐、戏剧曲艺等表演形式讲述身边故事。“身边人演身边事,我们村民也可以成为舞台主角。”参与民族舞蹈演出的小韦开心地说,舞蹈已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本届艺术节的山歌擂台赛吸引了近百名山歌手参赛,金城江区变成了“歌海”。金城江区市民陆卫玲说:“每逢喜庆节日,不管认不认识,都会唱上几句,唱山歌是我们表达友好的一种方式。”
2025绿野·活力金城音乐节是本届艺术节的一大亮点。汪峰、草蜢、薛凯琪等知名音乐人与本土乐队轮番献艺,古老山歌与流行摇滚、说唱同台亮相,吸引2万多名观众参与其中,演绎传统和现代的对话与交融。
打造了解河池的新窗口
河池是世界铜鼓之乡、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1999年,河池开始举办铜鼓山歌艺术节,每年举行一次,由下辖11个县(区)轮流承办。首届铜鼓山歌艺术节正是在金城江区举行的。
“金城江是铜鼓山歌艺术节的发起地,也是见证者,第一届和第十二届艺术节曾在这里举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和美好回忆。”金城江区文化爱好者黄友序对铜鼓山歌艺术节一往情深。
26年来,铜鼓山歌艺术节经过不断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已经成为集文化交流、文旅融合、经贸合作于一体的文化盛典。如今的铜鼓山歌艺术节享誉四方,与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文化旅游节一起,同列为广西三大艺术节,成为世界了解河池、河池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全市11个县(区)轮流承办,每个承办地都倾注了许多心血,将本土文化融入盛会。”河池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每次筹备铜鼓山歌艺术节,承办地的文艺工作者会到各乡镇采风,挖掘本土文化,将这些珍贵的文化元素推向舞台。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市里要求各县(区)积极创作民族舞蹈、戏剧小品、歌曲等作品参加文艺会演,发动山歌手参加山歌比赛,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展演。”连任6届铜鼓山歌艺术节开幕式总导演的黄康介绍,许多群众因此走上舞台,有力推动了全民艺术普及。
文艺工作者以铜鼓山歌艺术节为契机,深入生活,积极耕耘,创作出仫佬剧《红背带》、晚会《太阳河欢歌》等优秀文艺作品,在全国、全区比赛中屡获殊荣。同时,培养出莫丽芳、韦知宝等优秀文艺人才。
在铜鼓山歌艺术节的带动下,河池的文化生态日益繁荣。各承办地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文旅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河池市接待国内外游客5509.69万人次,同比增长15.52%;旅游总花费(旅游收入)578.305亿元,同比增长15.15%。
“我们将持续以铜鼓山歌艺术节为重要平台,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富矿,推动文旅融合提质增效,讲好河池故事、传播河池声音,让铜鼓之声传得更远、山歌之韵唱得更响。”河池市副市长翟红玲说。(宾阳 莫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