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奇山秀水,怀抱多彩风情,广西山水之间从来不乏诗意。近年来,广西坚持做精产品、做优服务相结合,持续推动旅游景区“强基焕新”,开展“景区焕新”强根基、“文化润景”铸灵魂、“串珠成链”拓格局三大行动,推动景区发展实现“颜值”与“气质”双提升、“规模”与“品质”齐跨越。
深化产业融合
近年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全区各大景区深化文旅融合,把非遗、民俗融入旅游发展,让每一处风景都成为“有故事的载体”、每一次游览都成为“有记忆的旅程”。
“2024年以来,我们深入实施景区焕新工程,不断尝试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研旅融合等多元化融合新方式,着力提升景区品质。”河池市金城江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韦璞瑛介绍,例如,龙江第一湾姆洛甲女神谷景区将壮族姆洛甲文化与非遗展示体验融入山水景观,开发非遗扎染、剪纸、蜂鼓说唱等文化体验项目。今年,景区还举办了姆洛甲女神祈福巡游、“哦吔”山歌对唱等活动,吸引游客在山水间寻找壮族文化的传说。
“融水这一趟真是不虚此行。在梦呜苗寨既看到了震撼人心的民俗表演,又欣赏到了精美的非遗刺绣。”近日,北京游客曹恬游览完梦呜苗寨后说。融水梦呜苗寨将73栋苗家吊脚楼整体搬迁复原,打造了非遗工坊集群与沉浸式演艺《苗魅》。广西融水双龙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营销部经理梁丽洁说,梦呜苗寨还启动了《大苗山文化基因库》建设,开发了“跟着非遗去旅行”精品线路。
桂林龙脊梯田景区则通过制度创新、文化活化、产业联动三大路径,让这方“世界梯田奇观”焕发光彩。桂林龙脊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易玲华介绍:“我们以梯田旅游为核心,开发梯田云认养、四季农事体验项目,让游客参与耕种收割,感受农耕文化魅力;打造中国长发科技馆、星光龙脊、‘5G+智慧’体验空间等文旅新场景,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开发‘龙脊印象’系列产品,丰富旅游消费场景。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达391.66万人次。”
中共广西省工委纪念园景区位于贺州市钟山县,是集红色教育、古镇观光、生态田园于一体的特色景区。景区负责人胡庆盛介绍,景区以红色文化为核心,以文旅融合为路径,深耕红色资源、活化民俗文化、培育多元业态,构建“红色+乡村旅游”格局,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提升。
丰富产品供给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有关景区迭代升级旅游产品和供给模式,塑造旅游景区独特的形象和气质。
贺州市姑婆山景区策划油茶文化节、杜鹃花节、纳凉节等系列文旅主题活动,不断强化旅游品牌。“我们要让游客从‘看风景’变成‘享生活’。”广西贺州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孝成介绍:“我们聚焦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和产品,涵盖生态康养、户外运动、文化体验等多个领域。同时,与周边资源联动,推出组合线路,实现客源共享。今年,景区游客接待量已超过80万人次,同比增长33%。”
防城港市东兴市京岛风景名胜区围绕“金滩”、京族哈节等文化资源打造文旅项目,让文化体验从“看得见”升级为“摸得着、学得会”的深度参与。东兴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工作人员阮媛媛介绍,景区将京族哈节升级打造为极具吸引力的特色文旅体验,哈亭祈福的庄重仪式、百人独弦琴同奏的悠扬旋律、竹杠舞集中展演的灵动舞姿,一系列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动,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唱哈”祈福的深厚文化魅力。
2024年以来,南宁市青秀山景区策划推出“南宁夜花园”活动,整合兰园等区域打造四大灯光场景,融合演艺、市集、科普研学与科技互动,受到市民游客欢迎。南宁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磊介绍,通过智慧服务与配套升级,目前“南宁夜花园”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夜游品牌。
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情人湾旅游区通过丰富休闲度假产品、引入特色水上运动、优化游览空间及打造多元消费场景等举措,解决了产品业态单一、游览空间局限、消费场景缺乏等问题。大化文旅投资集团旅游发展部部长蒙彬梦介绍,2024年,景区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15%,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0%。
提升管理服务
景区“强基焕新”,既要“面子”靓,更要“里子”实。近年来,广西以提高景区管理服务为抓手,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标准化、景观化、人性化、便利化改造提升,让服务温度直抵人心。
初冬时节,桂林市阳朔县遇龙河景区碧水蜿蜒。走进景区指挥中心,一块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遇龙河全流域情况,河面上数百张竹筏的轨迹正汇入景区“智慧大脑”,在电子地图上聚成一条跃动的“金色河流”。阳朔遇龙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管理中心主任杨国英介绍,景区打造了“筏工监管在线”平台,整合筏工、游客、环境等多源数据,实现了可视化监管与服务闭环。
位于贺州市昭平县东北部的黄姚古镇,凭借“千年古镇,梦境黄姚”特色街区的品牌效应和优质服务,吸引了众多游客。“景区既要筑牢历史文化、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三大根基,又要以创新思维激活品牌生命力。”广西昭平黄姚古镇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晓旭介绍,黄姚古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并改造生态停车场,更新导览标识系统,部署广西首个智能导向标,实现景点查询、实时导航一体化服务。同时,古镇还按“修旧如旧”原则改造282栋古建筑,整治108处卫生死角,新增104处微景观,优化游客体验流程。
北海银滩景区引入共享代步车、智能洗脚柱、智能储物柜、无人驾驶观光车等自助服务设施,从细节处完善便民服务。“北海银滩紧扣设施升级、产品创新、管理智慧三大主线,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北海银滩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雷洁说,景区打造了“智慧景区”指挥中心,整合高清监控、智慧道闸和监控大屏,既能实时监控安全状况,还能与公安天网联动,使风险响应更迅速。同时,景区还上线“北海银滩”智慧平台,整合大数据中心、景区运营、商城中心、观光车售票等核心功能模块,推动景区运营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转型,有效提升了整体管理效率。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广西将持续以“强基焕新”为抓手,坚持做精产品、做优服务相结合,加速推动景区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迈向迭代升级的新台阶,为文旅产业繁荣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魏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