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广东
广东
岭南非遗绽放十五运会
发布时间:2025-11-27 11:09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张静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5-11-27
  “十五运会开幕式上,传统岭南文化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鳌鱼舞、醒狮、咏春拳、粤剧、赛龙舟、英歌舞、广绣等岭南非遗集中绽放,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古今对话。”在刚刚举行的202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上,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吴华钦的一席话,将大家带回到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简称“十五运会”)开幕式的现场,亲身感受“体育+非遗”融合发展的美好图景。
  11月9日举行的十五运会开幕式,通过“同根同源”“同心同缘”“同梦同圆”三大篇章,以“同心圆”为核心视觉符号,讲述粤港澳大湾区从千年历史走向未来发展的壮阔历程,传递“同心共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开幕式总导演郎昆介绍,第二篇章“同心同缘”以岭南非遗的现代化表达焕发文化新生。在《沧海一声笑》的经典旋律中,咏春与南拳方阵展现刚柔并济的武术之美;粤港澳大湾区的粤剧名家以创新“粤歌”形式融合传统与现代;南狮腾跃、英歌铿锵、龙舟竞渡,共同绘就一幅充满文化自信的岭南画卷。开幕式总监制刘伟强介绍,开幕式道具选用了镬耳屋、醒狮、麒麟、鳌鱼,乃至最接地气的芭蕉叶,这些元素就“活”在街巷里,是湾区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日常,呈现出粤港澳同根同源、同声同气、血脉相连的文化底色。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蓝海红介绍,十五运会开幕式上,岭南非遗以一种艺术化、舞台化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其与科技、现代设计的跨界合作与互动,不仅赋予岭南非遗新的时代表达,让人们感受到“非遗正青春”的活力,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探索路径。
  “开幕式上表演的粤剧、醒狮、英歌舞、广绣、嵌瓷等非遗项目,是大湾区人民世代相传的日常生活文化,承载着粤港澳民众共有的文化记忆,是地方认同的标志性符号。”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王霄冰说,“十五运会开幕式中展示的一系列非遗元素融入整体的会场设计和仪式展演中,传统与当下、文化与科技、精英与民间的无缝衔接与相互交融,正是非遗保护的旨归所在,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应追求的理想图景。”
  11月21日,以“星辰大海”为主题的十五运会闭幕式在广东深圳前海欢乐剧场举行,以科技元素为核心展现深圳特色。随着“纸”造型的主体装置不断变换形态,粤剧、舞狮、英歌、广府童谣、客家山歌等12项岭南非遗元素,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融入当代舞台。特别是通过裸眼3D、液态画布、5G云控等技术,醒狮的鬃毛随风摆动、粤剧的水袖在空中延展、龙舟“划”入观众席位,虚实交融,增强了生命力、感染力和传播力。
  十五运会期间,岭南非遗元素不只是绽放在开、闭幕式舞台上,更贯穿于赛场内外。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深入挖掘岭南非遗元素,在保留传统核心技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表达,充分展示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们的热情好客。
  如在东莞赛区的体育展示中,东莞市文化馆创演的醒狮表演《狮舞东江》、麒麟舞表演《麟缘相聚》、青少年舞蹈《夺锦》、少儿舞蹈《奇狮妙想》、东莞非遗原创服装秀等,均以非遗为主打元素。特别是在十五运会男篮成年组比赛中场表演中,一群萌趣十足的“莞小鹅”引发广泛关注。这是由莞城中心幼儿园带来的非遗题材舞蹈《莞小鹅》,以东莞标志性传统美食烧鹅为创意灵感。小朋友们化身为憨态可掬、金黄酥脆的“萌趣烧鹅”,通过活泼可爱的舞蹈动作,生动演绎烧鹅的制作过程与独特风味。东莞赛区执委会还在相关酒店设立了非遗展示空间,通过“静态展示+动态体验”的方式,展示15项极具东莞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这种近距离接触非遗的机会很难得,不仅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对东莞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认识。”北京代表队的一位篮球运动员说。
  珠海赛区执委会联合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举办的“艺韵湾区 活力珠海”体育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以艺术语言诠释体育精神,用非遗魅力添彩十五运会。珠海美术家巧妙融合非遗元素,定格运动员奋力拼搏的矫健身姿,展现全民健身的火热场景。这些作品既呈现自行车、足球、网球、帆船、帆板等现代体育项目,也展示国家级非遗项目三灶鹤舞、水上婚嫁、装泥鱼,以及省级非遗项目凤鸡舞、飘色等珠海特色文化,让传统非遗在与现代体育的对话中焕发新生。珠海赛区执委会相关负责人说:“‘体育+非遗’的创新形式,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传播了十五运会精神,为赛事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未来我们还将推动这些优秀作品走进海岛,让体育与非遗的魅力辐射更广,成为联结粤港澳文化认同的纽带。”
  蓝海红表示,鳌鱼、英歌、咏春、醒狮、龙舟、粤剧等岭南非遗在十五运会期间“出圈”出彩,让粤港澳大湾区的非遗项目不仅成为人们关注、热议的核心,也成为人们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源泉,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符号,这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谭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