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定位与专业建设研讨会在河北召开
发布时间:2025-11-19 10:04 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 编辑:张静
信息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5-11-19
  11月14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辑部与河北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定位与专业建设研讨会”在河北美术学院召开。开幕仪式上,河北美术学院执行校长甄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副处长焦照旺致辞。河北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董小龙主持开幕式。会议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定位的理论探索”为主题设置主旨发言。
  上午的主旨发言环节,多位专家学者从系统性保护的内涵阐发、非遗的多学科知识体系与内在学理、文化遗产的学科建设路径、中国的人文艺术传统等角度共同指出,学科定位是非遗专业发展的根基,非遗学科具有学科交叉的性质,其建设应遵循系统性的思维方法,向内融通艺术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向外在文化学、大遗产理论、国家文化战略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使之更好地成为学科落地实践的指导。下午的三个分论坛邀请了来自全国25所开设非遗保护本科专业的院校以及部分预备设立该专业院校的专家学者。在三场分论坛及经验交流环节,学者们基于学科实践交流了经验与困惑。跨学科协作是整场讨论的共识、核心、难点与突破点。基于跨学科协作的思路,在课程设置上,各院校普遍采用“非遗+”形式,引入艺术、文物、历史、计算机、影像、传播等多学科共建;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强调培养兼具理论素养、技艺基础与社会服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实践路径上,响应国家文化战略要求,注重政产学研协同、产教融合、数智赋能以及民族区域资源的深度挖掘。目前,学科尚属初创阶段,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包括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师资研究方向分散、协同机制有待完善、传统学科进入非遗语境存在困难等,这些问题需要学界集中力量在未来的工作中共同探索。
  本次研讨会系统梳理了非遗学科定位和专业建设的现实基础、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当前,非遗已从保护实践迈入知识体系建构的新阶段,需结合教育部自2021年以来设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以及相关研究生专业研究方向,充分发挥高校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领域的重要作用,构建多角度、成系统的学科体系。本次研讨会覆盖了全国代表性院校及学科专业带头人,是国内率先从非遗本科教育角度切入,对非遗学科建设落地实施的探讨,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来自教学一线的操作思路和实施经验,有力推进了中国非遗自主知识体系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