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让艺术之花在人民沃土中绽放
——国家艺术基金优秀舞蹈节目展演项目综述
发布时间:2025-07-18 10:23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张静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5-07-18
  日前,“为人民绽放——国家艺术基金优秀舞蹈节目展演”在辽宁省沈阳市举办。此次展演以“为人民绽放”为主题,遴选29个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创作的优秀舞蹈节目,汇集了来自16个省区市18个院校、7个院团的近600位舞者。此次展演涵盖现实生活、革命故事、民族传统文化三大题材,全面展示了国家艺术基金在资助优秀作品、组织品牌活动、培养优秀人才和培育艺术生态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参演舞者以舞蹈为笔,绘就了一幅新时代文艺为民的绚烂画卷,生动体现了新时代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舞蹈艺术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
  在本次展演中,众多作品聚焦普通人的生活情感与奋斗精神,通过舞蹈艺术的生动表现力,深刻揭示对民众生活本质的洞察。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四川师范大学创排的群舞《远山不远》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再现了藏区支教夫妇胡忠、谢晓君的坚守,通过高度凝练的艺术表现讲述了他们跨越高原、踏过风雪,传递教育之光、点燃希望的精神力量。创排团队通过作品深刻阐释了舞步丈量信仰的精神内涵。202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由绵阳师范大学创排的群舞《我记得》,以阿尔茨海默病家庭为创作灵感,以“摇椅”为媒介,展现记忆中的美好瞬间与现实生活的无奈交织,通过细腻的肢体语言,生动展现了亲情守护的坚韧,借亲情的小我之情,巧妙映射出社会和国家赋予的关怀。同时,呼吁大众关爱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关注社会老龄化问题,积极传播和构建和谐的社会体系。202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长春人文学院创排的群舞《冰凌花》以东北地区特有的冰凌花为意象,将传统东北秧歌“双扇”和现代编舞技法相结合,实现传统舞蹈的当代叙事表达,通过冰凌花的视角折射东北人的精神,歌颂了生活在黑土地上的东北人民顽强不屈、坚韧乐观的精神。
  民族舞台艺术焕发光彩
  本次展演活动遴选多部根植于民族文化的优秀剧目。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西北民族大学创排的群舞《雪域汉子》,基于创作团队对雪域高原的文化认同与审美观照,以肢体语言为叙事载体,通过舞台艺术形式凝练藏族男性的气魄。其艺术表达既折射出时代发展的蓬勃气象,亦定格了高原人民以脊梁丈量天地之精神维度,深刻传递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诉求与愿景。202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昆明市民族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创排的群舞作品《大青树》,以傣族传统舞蹈语汇为根基,通过柔美与刚劲动态特质的有机融合,借助身体叙事呈现出一棵深植沃土、历经风雨的巨树意象。大青树作为傣族文化的重要图腾,蕴含着民族认同与生命繁衍的深层符号学意义。作品使民族文化精髓与当代主题形成互文关系,借助舞蹈艺术形式系统性展示傣族文化谱系,更有效促进了人民群众对傣族文化审美价值的认知与理解。
  非遗舞剧实现对传统的创新表达
  近年来,国家艺术基金始终高度重视非遗舞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工作。在社会各界的有力推动下,非遗舞剧实现了从街头艺术向剧场艺术、从民俗符号到情感载体的深刻转变。本次展演有多部基于非遗元素展开创排的作品。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四川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创排的舞剧《塑骨》,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泸州分水油纸伞”为题材。舞者用肢体再现精细繁杂的制伞过程,撑起巴蜀文化传承与创新之伞,带人们体悟代代传承的匠人精神与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之韵。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重庆师范大学创排的群舞《上灯台》则以“秀山花灯”非遗文化为蓝本,讲述老艺人传承花灯的故事。该剧在不改变秀山花灯原生风格的前提下,创新选用添加桌角滑轮的“八仙桌”,巧妙利用其空间结构,打破传统程式,呈现出一部风格突出、效果俱佳的群舞作品。非遗舞剧的创作浪潮不仅重塑了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且正以破竹之势成为贯通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之桥。
  沃土不竭,芳华永续
  此次展演作品题材多元、风格鲜明独特,且遴选紧贴时代脉搏、注重传统元素焕发当代新意、饱含创新精神的舞蹈艺术作品。国家艺术基金的持续投入,为舞蹈创作者深入基层、采撷真实素材提供了必要条件,将舞台艺术转化为映照时代脉搏、传递人民心声的重要载体,彰显舞蹈艺术在记录社会生活、引领时代风尚、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价值。舞蹈艺术的每一次飞跃,皆源于对人民生活的深切观察。
  本次展演活动在辽宁大剧院连演4场,为了让更多观众欣赏到这场艺术盛宴,主办单位通过新华网、央视频、抖音等网络平台进行同步直播,线上观众近千万人次,进一步丰富了观众的文化体验。(范莹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