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新疆
新疆
当新疆非遗有了“数字火种”
发布时间:2025-08-22 08:53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周祎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5-08-22

  新疆,这片孕育了十二木卡姆、玛纳斯等人类文化瑰宝的沃土,有着多民族文化共生的特色。通过数字化存档实现技艺永久存续,借助虚拟现实等技术打破时空壁垒,利用互动装置让凝结在非遗中的智慧“活”起来……在近日举行的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上,众多科技企业和业界专家拿出了各自的优选方案,希望通过“数字火种”为新疆非遗保护、传承、传播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新展示:输出多元表达 

  科技与非遗的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数字化保护构建文化基因库。

  在星燧炽愿——数字烟花沉浸互动体验区,惊叹声此起彼伏。许多观众在欣赏数字烟花时,认识了葡萄纹、飞天莲花纹。这一互动作品出自中央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与体验设计工作室。

  “团队深挖敦煌藻井、传统吉祥纹样与新疆艾德莱斯绸的色彩基因,设计出多款动态烟花效果——观众通过触摸点火装置,即可在虚拟丝绸之路背景下,看到非遗元素化作流光绽放。”中央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与体验设计工作室导师卢英英认为,非遗要与时俱进,科技为非遗插上时代翅膀。高校利用各自学科优势开发“非遗+科技”产品,既是对非遗的保护传承,也是对科技的延伸转化。

  当高精度扫描技术将纹理、结构和细节转化为三维数据,非遗获得永久“数字生命”便成为可能,非遗的多元表达也因此丰富。汉代画像砖在投影中“苏醒”,《诗经》化为可翻阅吟唱的全息空间,中医五禽戏变身体感互动游戏,河南泥塑成为“故事讲述者”,观众击鼓召唤虚拟英歌舞舞团……此次活动中,分布广泛的互动体验都在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展现非遗的活力与魅力。

  新传播:打破时空壁垒 

  近年来,随着技术飞速发展,传播革新正在重构非遗触达路径。以技术为支点,人们与非遗的距离越来越近,对非遗的理解越来越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也越来越强烈。

  AI智能民族服饰融合拍照一体机出现在很多观众的朋友圈中。上传照片,点击喜欢的风格,一体机便可实时生成兼具真实性与艺术性的民族风形象照,让非遗服饰实现“可穿戴化”传播。宇宙猜想联合创始人李佳临告诉记者,科技在场景营造、特色展陈和衍生品开发方面的优势愈加明显,可以将非遗技艺与现代需求进行更高效的结合,精准触达受众。

  科技在更新非遗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在打破地域限制和时空壁垒,开发更多嵌入现代生活的传播环境。京东方艺云负责人姚向军向记者展示了“超级展厅”模块化展墙系统——通过微显示技术、分布式计算架构与标准化硬件、数字内容库,展厅的整体搭建和技术部署时间大幅压缩。

  “过去建一个非遗馆需要上千万元投资,现在我们用‘超级展厅’方案,成本能降2/3。”姚向军说,以非遗援疆为契机,数字盒子“在这里看见故宫”将在新疆和田墨玉县落地,让各民族同胞通过现代化的数字设备“看见”故宫,“走进”太和殿,欣赏国宝。

  眼下,京东方艺云还结合新疆实际,计划开发数字非遗大篷车,让非遗深入大街小巷,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产生更多联系和互动。

  新体验:交互设计加深文化认同 

  科技不仅是展示工具,更是点亮非遗内在生命力的火炬,让非遗既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也能走向“世界大舞台”。

  在风雨筑公司打造的“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展区,AI剪纸生成系统成为最受欢迎的体验项目。观众扫描人脸即可生成融合个人特征的剪纸肖像。系统还会自动匹配剪纸纹样基因库,推荐个性化设计方案。

  来自新疆阿勒泰的游客热合麦提·麦麦提在生成自己的数字剪纸后激动地说:“我爷爷是剪纸艺人,没想到今天我能用电脑画出比传统剪纸更复杂的图案。”

  科技将非遗体验从走马观花升级为深度沉浸,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传承者,在亲身体验中产生持久的情感共鸣。在数字织机互动区,12岁的和田少年阿卜杜拉双手轻盈穿梭,艾德莱斯绸的经典纹样在他面前的屏幕上随之成形,一幅“五星出东方”织锦图案慢慢铺展开来,引来周围观众拍手称赞。

  “当观众能亲手‘织’出艾德莱斯绸纹样时,传统文化就‘活’了起来。”光禹莱特公司副总经理汪栋杰告诉记者,织机装置复刻汉代提花织机结构,融入“五星出东方”纹样与新疆和田艾德莱斯绸色彩体系。在此次活动中呈现的是迭代后的2.0版本,其在原有基础上增添了许多复合型体验。观众只需拉动操作杆,就能触发投影墙的纹样变化与民族音乐联动。非遗技艺与身体记忆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条条文化认同的经纬线。(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