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上党八音会还能这么玩?”“年轻人在学吗?加我一个!”近日,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山西非遗的N种可能:传统与当代的对话”艺术展在山西太原开展,展板上一条条“弹幕”如同观众的心声。
山西是非遗大省,拥有18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98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今年8月,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启动了“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探索非遗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激活”的转变路径。
自启动以来,扶持项目一方面组织国内新锐设计师赴山西各地非遗工坊,与传承人结对采风、深度交流,促成技艺与创意的碰撞融合。另一方面为20余位非遗传承人提供系统化的新媒体账号运营培训与陪跑扶持,助力传承人自主连接市场、扩大非遗影响力。
“作为山西省‘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的阶段性成果,这次展览以沉浸式体验、跨界创新作品及互动参与环节,为公众打开一扇读懂山西非遗现代生命力的全新窗口。”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乔燕莉介绍。
展览首次集中亮相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联合创作的系列创新作品,从不同维度展现非遗创新路径。用巧思设计的剪纸图样被运用在丝巾、托特包上,上党堆锦技艺融入高定礼服,乔氏珐华通过现代设计转化为精美首饰,蒲县柳编突破传统器型成为艺术挂件……这些作品在深入挖掘非遗技艺的传统基因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设计审美与实用功能,让老手艺适配新生活。展览还设置了多元互动体验环节,打造年轻人的“非遗游乐场”,吸引了无数市民游客“打卡”。
这场艺术展的创新实践并非孤例,而是山西今年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又一次尝试。从年初科技感、互动感拉满的“‘年自万物生’山西非遗年俗艺术展”,到4月地铁站里的“声动非遗”阅读计划,到8月举办的2025中国非遗面食大会,再到“郭梅花剪纸衍生品展”等非遗艺术展,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以一场场非遗创新活动,为公众呈现出山西非遗的“N种”可能。
在这一过程中,非遗传承人的主动探索尤为关键。“非遗如果不被大家需要,是传承不下去的。”乔氏珐华技艺第29代传承人乔琳近年来不断尝试拓宽珐华的使用场景,她认为跨界融合、抱团发展的模式让非遗迸发出“1+1﹥2”的效果,有望打破传统非遗的发展局限,为非遗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这几年,山西持续推动非遗融入日常生活,与大众的衣食住行深度绑定。今年6月,山西举办“逛非遗 享健康”养生主题市集,20余家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单位以“中医夜市”的概念展示山西非遗养生力量,传承人望闻问切,各施所长。8月,2025中国非遗面食大会在大同市举办,打造了“可吃、可玩、可体验”的沉浸式文化场景,搭建起非遗传承与交流的平台。活动期间,单日最多卖出3万份美食,销售额超20万元。
文旅融合则让非遗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体验,成为游客“打卡”山西的新理由。围绕非遗项目,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5条非遗美食线路、“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沿线美食等,将晋北大同刀削面与云冈石窟串联,晋东南药膳与太行山水结合,用“美食+非遗+景区”立体化模式连接游客与山西非遗。
除了跨界创作与线下活动,数字技术的赋能,让非遗传播有了更年轻的“打开方式”。4月,山西非遗“有点好东西”——声动非遗阅读计划在太原大南门地铁站启动,乘客打开手机NFC(近场通信技术)碰一碰主题灯箱,就能聆听全省11个地市的传统曲艺、音乐、戏曲类特色非遗项目。
活动策划张弛说,这种通勤路上遇非遗的场景,日均触达乘客数万人次。乘客还能扫码获得电子非遗车票,直观看到太原南站地铁站到非遗项目传承单位的距离,无形中为公众实地探访非遗项目搭建了桥梁。
今年以来,山西非遗持续“破圈”,一场场兼具跨界创新、数字赋能、日常融入、文旅结合的活动和项目,让山西非遗的“N种”可能逐渐落地。乔燕莉表示,下一步,山西将进一步提升山西非遗的社会声量,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山西非遗IP,探索非遗可持续发展路径和通过跨界合作反哺非遗本体的模式,为山西文旅融合注入新动能。(朱萌)
| 上一篇: |
| 下一篇: 太原出台繁荣文旅消费实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