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山东
山东
山东临沂:非遗从指尖、炕头延伸出产业链
发布时间:2025-11-19 10:53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张静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5-11-19
  初冬,走进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卞成飞的非遗工坊,几十位学员正埋头研究手中的针线活儿——这是费县手绣,每年能为学员带来两三万元的额外收入。
  十几年前,卞成飞还不是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位农村走出来的姑娘瞅准了家乡的手绣技艺,一门心思研究,将团队扩充至如今的上百人。
  一边绣花一边直播,电商蓬勃发展的时代,让费县手绣迎来更大的市场空间。卞成飞告诉记者,不少在非遗工坊学习或者工作的手绣艺人,会将自己的作品通过直播平台进行展示销售,还会接受私人订制,逐渐向高端化迈进。
  费县文化和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费县手绣直接带动当地超过1500名乡村妇女就业。2023年以来,费县举办手绣公益课堂1000多场,受训人员超过2.4万名。
  革命老区临沂市的非遗项目也非常多,且正在成为抢手的“香饽饽”,不仅学习手艺的人数众多,销售渠道也得到拓宽。
  “非遗项目发挥其促进共富的作用,是政府与传承人共同的责任。”费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尹娜介绍,近3年,费县挖掘手绣的文化价值,推动手绣技艺展示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相关乡镇统筹土地、人员、资金等要素,建设了7处核心就业工坊和十多处灵活就业点,帮助费县手绣形成了“集中管理、分散生产、统一销售”的网状生产体系,将指尖技艺真正变成“指尖经济”。
  革命战争年代,临沂人民积极拥军支前,缝制大量布鞋送到前线,支持战士们南征北战。如今,带有沂蒙地域文化特色的布鞋正帮助越来越多老区人民居家增收。
  位于临沂市沂水县的山东红嫂鞋业经营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红爱介绍,当地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模式,由企业提供原料与技术培训,带动农村妇女参与手工制作,形成“炕头经济”产业链。其公司“沂蒙红嫂”品牌已辐射带动300名妇女灵活就业,免费培训2000多名农村妇女学习布鞋制作技艺。
  今天的布鞋早已成为复合型产品。沂水县的布鞋加工企业在保留手工纳制千层底核心工艺基础上,添加艾草精华鞋垫实现吸湿除臭,采用礼服尼面料达到防水防污的效果,内置专利气垫提升缓震性能,适配驾车、散步、久站等多场景需求。
  同时,沂水县搭建新媒体传播矩阵,通过非遗工艺展示、红色故事直播引流,推出厂家直销专属活动,精准触达30岁至40岁的客群。今年以来,仅抖音平台“沂蒙红嫂布鞋”相关话题播放量便超过5000万,非遗技艺直播单场最高观看人次达12万,沂水县布鞋的线上销量连续3年增幅超过50%。
  除了传统工艺产品的销售,非遗对于临沂市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也非常明显。
  “十四五”时期,临沂市挖掘非遗价值,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先后在临沂大剧院、琅琊古城、蒙山等景区开展非遗展演展示活动。通过柳琴戏、弦子戏、渔鼓等精彩展演,以及剪纸、手绣、草编等现场体验,让游客感受沂蒙特色文化。
  今年1月至10月,临沂市的非遗类产品销售额达到61.1亿元。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钟呈春介绍,临沂市通过探索建立产品研发、技术培训、营销宣传等有效渠道,引导具备条件的非遗企业积极加入线上销售平台,推广优质非遗产品,助力非遗企业打开销路。目前,临沂市涌现出一批依托剪纸、中国结、二胡等非遗项目开展产品开发的企业,解决就业岗位约30万个。(苏锐)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日照:生态绿带来光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