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从2024年7月起,内蒙古自治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关于建立文物保护协作机制的通知》《关于加强工程建设文物保护前置审查工作的通知》,以政策明确方向、以措施促进行动,促进文物事业蓬勃发展,实现文物和旅游有效对接、文物考古成果有效转化,全区协力讲好内蒙古的文物故事。
创新“基建考古保驾项目”服务模式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部门按照工程建设文物保护前置审查工作相关规定,在工程建设中严格落实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让”制度,为重大项目提供从选址、规划到施工的全流程前置服务,最大限度压缩用地审批时限,建设单位组件审查平均用时从55天压缩至31天,在建设单位组件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条件下,文物行政审查平均用时从20.5天缩短到7天。针对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考古难点,提供“一企一策”精准服务,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和工期延误;建立项目对接专员制度,全程提供技术咨询与应急处理,为企业节省了“经济账”。
今年6月,鄂尔多斯南部铁路有限公司新上铁路恩格阿娄、布日奇会让站及配套扩能改造工程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简称“文物考古研究院”)仅用5个工作日便完成考古调查并出具正式意见;7月,鄂尔多斯南部铁路有限公司送来写有“恪尽守职护文脉,高效务实助工程”的锦旗。类似的锦旗还有“考古护航中国梦,情系管网铸丰碑”等,见证了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服务效能。
截至8月15日,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开展配合基本建设考古调查项目569项,同比增长79%,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项目60项,涉及建设资金总投资约2157亿元,真正做到了“促发展”有力度、“解难题”有温度。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金松说:“在鼓励和鞭策面前,我们将不断提升基本建设考古项目实施质量,积极推进考古前置,用心服务相关企业,助力自治区重大工程建设,努力实现文物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双融双促双赢。”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关于做好基本建设考古工作的通知》要求,实行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联审,规定了分级审查的权限,明确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工作时限,有效提高了企业组件和行政审查效率。据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文物保护和考古处处长侯俊介绍,今年盟市级文物部门已办理765件,旗县级文物部门已办理5664件。
借文化旅游线路让文物“活”起来
在内蒙古11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文物古迹众多,丰厚的文物资源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有力支撑。在8月下旬举办的中俄蒙“万里茶道”内蒙古国际文化旅游推介会上,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内蒙古境内张库大道西线、阿尔泰军台驿路、归化城—定远营—库伦线等7条“万里茶道”主要线路,线路上有驿站、寺庙、宅院、商铺、会馆、古道等遗址197处。
近年来,和林格尔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逐渐成为文化旅游新地标。从2011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文物保护规划》到2013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文物保护规划》,从2017年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到2021年入选《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和林格尔土城子考古遗址公园规划(2016—2030)》实施近10年来,硕果累累。
目前,遗址公园初步形成7.6公里的主题游览线路,串联四城格局展示区、墓葬公园等10个节点,每年开展研学活动数百场。呼和浩特市旅游协会会长苏鹏飞说:“来这里旅游,不仅能看到从春秋战国到辽金元的‘城摞城’奇观,还能读到‘半部中国史’。”据介绍,遗址分为西城、南城、北城、中城四部分,西城为春秋遗存,南城地层堆积内含春秋、战国、两汉以及北魏时期的文化遗存,北城以隋唐时期文化遗存为主,中城地层堆积较为复杂,含有战国至元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
1959年至2017年,内蒙古的考古工作者对土城子古城进行了6次大规模考古发掘,一件件出土文物诉说着从春秋、战国、秦汉到魏晋南北朝、隋唐、辽金元的历史故事。内蒙古师范大学北疆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永志与土城子遗址结缘近30载,他把遗址的考古价值归结为3个“最”:黄河北岸城市规模最大、建置最完整、中国北疆地区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遗址。
做好工程建设文物保护前置审查工作和创新开展文化旅游任重而道远,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审时度势,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根据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认定情况,对重要大遗址开展必要的考古调查工作,进一步厘清遗址的范围和布局,为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选址提供依据;加强与规划、住建、工信等部门的沟通,充分发挥多部门审批信息互通联动机制的作用;向社会公布基本建设工程审批过程中文物部门的审核程序和考古工作申报的时间、资料要求,积极推进网上申报和在线审查,严格按照规定时限办理基本建设工程中考古工作的审核和许可。(阿勒得尔图)
上一篇: |
下一篇: 国庆中秋假期内蒙古文旅供给创新、惠民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