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江西
江西
“诗意”与“烟火”,照亮江西乡村振兴路
发布时间:2025-11-28 09:14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周祎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5-11-28

  赣鄱大地,山清水秀间沉淀着千年文脉,田垄阡陌上孕育着无限生机。近年来,江西将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作为撬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支点,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以特色产业催生富民实效,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11月28日,“品赣鄱烟火味 赏江西振兴景”2025江西乡村文化旅游节暨“百县百碗”文旅促消费活动在萍乡启幕,集中展现江西乡村的焕新发展。

  生态为底, 

  绿水青山成为流量密码 

  月亮湾之畔的石门村,古木参天、郁郁葱葱。这里是婺源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核心区,也是全球极危物种蓝冠噪鹛的重要栖息地。

  “2000年,当消失81年的蓝冠噪鹛在婺源被重新发现时,野生种群仅50多只。现在,你们猜猜有多少只?”67岁的护鸟员兼义务讲解员俞旺金向游客介绍,“600多只呀。”

  这正是江西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解题思路”的一个缩影。记者从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近年来,江西省先后出台系列政策规划和地方标准,以生态优先,积极推动全省乡村旅游品牌化、聚集化可持续发展,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还吸引了青年“归巢”创业,民宿数量大幅增长,本地特产供不应求。经测算,2024年江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47亿人次,“生态红利”转化为文旅市场强劲的消费动能。

  文化赋能, 

  千年文脉焕发时代活力 

  坐落在上饶灵山余脉的望仙乡,曾因多年的花岗岩开采导致植被破坏、山体裸露。2007年,当地政府关闭所有石材加工厂,并启动修复工程,将矿区植被覆盖率从35%提升至82%。“生态负债”转化为“生态资产”,也引来了投资的“金凤凰”。

  2010年,望仙谷景区在乡村废弃矿区拔地而起。“乡土记忆”是这里的核心竞争力:从周边村落收集的37栋古宅,形成赣东北民居建筑群等“悬崖古建景观”。非遗工坊一条街邀请竹编、木艺、油纸伞等匠人驻场,打造古法造纸、灯彩巡游等丰富的互动体验场景。2024年,望仙谷接待游客3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8亿元,带动周边8万名群众年均增收2.5万元。

  历史悠久的江西,红色文化、庐陵文化、陶瓷文化、客家文化等交相辉映。近年来,江西不仅打造了“百馆万场赣鄱共享”“百万好书进基层”等品牌活动,还创新实施“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其中,选拔全省100名非遗传承导师,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为乡村振兴凝聚强大精神动力。

  当生态的画卷徐徐展开,浸润其间的文化底蕴便赋予乡村更深沉的魅力与蓬勃的生命力。在吉安,“田埂畲歌”与“红歌擂台”深情唱响;在赣州市全南县雅溪古村,穿蓝布衫的村民领着游客唱山歌、做擂茶……文化基因成为村民和游客能亲手摸、亲口尝、亲身玩的日常,文化传承在旅游发展中落地生根,文化自信在乡土体验中不断增强。

  主客共享, 

  产业富民铺就火热市场 

  乡村文旅的高质量发展,最终落脚点是“富百姓、兴乡村”。江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特色产业,创新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业态,让百姓从乡村文旅发展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

  每年秋天,萍乡市莲花县高滩村的吉内得国家稻田公园里,一批批亲子家庭和研学游客在此体验农耕文化。江西吉内得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鹏程说:“从最初单一的水稻种植,发展到如今的农文旅融合,不仅带动当地5000多个农户和40多家种粮大户增收,更实现了产业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乡江西德安,义门陈村再现着耕读传家、忠孝为本的生活场景;永丰红色农旅综合产业园里,研学课程、红色讲解与产业体验融合交织,传统农耕文明中沉淀的智慧正被重新发掘,成为富民强村的“金钥匙”。

  “以前只知道这里夏天很凉爽,没想到冬天也有与众不同的游玩体验。”在宜春市靖安县中源乡的靖安国际滑雪场,来自南昌的游客秦旺说。如今的靖安,温泉、滑雪、桨板、躺溪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完成了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避暑“后花园”再到宜居宜业度假胜地的“三级跳”。900余家民宿让当地百姓成为乡村旅游产业链上的“主角”。

  尊重自然、珍视文化、关注民生,是江西乡村文旅的生动实践。一个个生态美、文化兴、产业旺的秀美乡村走入大众视野,成为城市游客向往的“乡野生活范本”和“如画江西”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底。(王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