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建成1156座小剧场,培育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011个,“送戏下乡”超10万场,舞台艺术作品获国家级奖项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十四五”以来,江苏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物、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水平持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优质便捷高效,文旅产业支柱性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为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和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现代化新篇章,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重要支撑。
艺术创作“江苏现象”持续放大
从江南丝竹的婉约到交响乐的恢宏,《江河湖海颂》以水为媒,在流动的乐声中实践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路径。10月9日至10日,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携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率先亮相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舞台,演出落幕,掌声如潮水般响彻整个音乐厅。
江苏7部舞台佳作荣登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舞台,角逐舞台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第十八届文华奖。本次入选的扬剧《郑板桥》、锡剧《英雄儿女》、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舞剧《红楼梦》、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等5部大型剧目,以及《赶脚》《我的亲家管得宽》两部淮剧小戏,不仅是江苏舞台艺术创作高质量、高水准的集中体现,更以多元的艺术形态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彰显了“文艺苏军”的强劲实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江苏打造全生命周期支持的艺术创作生产体系,深入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发挥江苏省艺术基金“孵化器”“助推器”作用,创作推出一批契合新时代的优秀艺术作品。锡剧《烛光在前》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昆剧《瞿秋白》、扬剧《郑板桥》分获第十六届、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在繁荣舞台艺术创作的同时,江苏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育文化”相结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双千计划”,培育建设居民、游客“共享的文化驿站”和老百姓身边“不走的文化队伍”,公共文化服务从“全覆盖”迈向“高效能”。全省114家公共图书馆、105家文化馆获评国家一级馆,数量居全国前列;1011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城乡“文化客厅”,1005支群众文化团队活跃在街头巷尾。创新开展家门口看大展、赏好戏、享非遗等系列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饱览文化大展、乐赏好戏连台、畅享精彩非遗,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文化遗产焕发时代光彩
观天下,涉沧溟,通四海……戴上VR(虚拟现实)设备,游客可直抵《坤舆万国全图》绘制的场景,感受明朝人对地球、星空和世界文明的想象。自推出以来,“观天下·坤舆万国全图——南京博物院VR大空间沉浸式展览”反响热烈。夜幕降临,苏州博物馆的粉墙黛瓦被灯影勾描,更添江南韵味。白天游园、晚上看展,让众多远道而来的游客流连忘返。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南京博物院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不仅延长开放时间,更以重磅特展带游客穿越千年,感受古今文明和灿烂文化。据悉,江苏省有89家备案博物馆延时开放,其中40家推出主题夜游、夜演活动。假日期间,全省备案博物馆(纪念馆)共接待观众724.04万人次,同比增长13.58%。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传承地,江苏拥有底蕴深厚的文脉经络、魅力独具的文明印记、灿若繁星的文化遗存。“十四五”时期,江苏文旅系统聚焦彰显文明价值、时代价值,强化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活态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文化遗产更好赋彩美好生活。
近年来,江苏不断推进文物研究保护利用强省建设,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5个项目入选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提升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和文物主题游径,兴化市入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市创成文物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推动出台《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统筹推进革命旧址保护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淮安市淮安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
通过深入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江苏构建了基础厚实、梯次合理、传承有序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全省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增至12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增至162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增至227人,位居全国前列。创新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让非遗在与旅游的融合中“活”起来。
文旅产业发展活力强劲
火遍全网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场文旅盛宴。随着今年5月“苏超”的火热举办,江苏各地文旅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策划,把特色文旅活动融入赛场内外,共同踢好文旅“加时赛”。尤其是围绕“一场球赛串联两座城”,搭建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品牌共塑的联动平台,有针对性地推出“苏超直通车”、景区互免门票等系列举措,让“苏超”的流量高效转化为文旅“留量”,充分激发文旅体商融合发展效能,焕发市场蓬勃活力。
“十四五”时期,江苏充分释放文旅产业“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主动适应文旅市场发展新趋势,打好消费促进和产业升级“组合拳”。比如,出台“江苏文旅十五条”等,就营业性演出、入境旅游、夜间文旅消费、文体旅联动提振消费等出台增量政策,率先开展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策划举办文旅消费推广季和乡村旅游节等。
通过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创新文旅融合新型业态,江苏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提升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游等融合发展业态,打造“跟着‘苏超’游江苏”品牌活动,开辟“太湖揽胜”水上旅游、“自在驾游”房车露营、“水韵江苏”主题旅游列车等新场景。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深化政银企合作,推出“苏旅贷”“乡旅E贷”专项金融产品,支持文旅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和重点文旅项目建设。
2024年,江苏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2138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实现营业收入1.61万亿元,占全国的11.3%。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10.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4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8%和11.5%。(王炜)
| 上一篇: |
| 下一篇: 全球文创盛宴绽放苏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