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湖南省政府联合主办第五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7月16日至25日在红色热土湖南长沙举办。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军队系统的红色旅游讲解员在激烈比拼中展示风采,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历经激烈角逐,大赛最终评出“金牌讲解员”“金牌志愿讲解员”各10名。
聚焦主题 讲好抗战故事
175名选手、224个故事,以“胜利号角的回响”为主题,参赛选手们聚焦抗战主题,结合抗战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内容,从红色文物等小切口入手,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将一段段峥嵘岁月娓娓道来。
比赛现场,“金牌讲解员”获得者、延安西北局革命旧址管理处讲解员蔡妤以《红色电波中的胜利回响》为题,生动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座广播电台诞生的故事。“为了成功开播,从清凉山出发的通讯员们在寒冰刺骨的延河上蹚着水过河,冰冷的河水混着冰碴儿……”随着她的深情讲述,观众不由动容,不少人流下眼泪。
“我15岁当红军,16岁入党,如今21岁,正是拼命的时候!多少同志伤得比我重,战斗比我更勇!……只要我彭清云活着,就能向前冲!”随着“金牌志愿讲解员”获得者、南昌市小平小道陈列馆志愿讲解员李佩珊的讲述,开国少将彭清云的故事在听众面前徐徐展开。
大赛评委、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院长张辉认为,本届大赛作品紧扣主题、视角新颖,参赛选手聚焦抗战精神在当代的生动实践,展现了红色基因的传承。尤其是一些青年选手讲述祖辈的事迹,让革命传统教育更富感染力。
“共情的角色、真实的情感、重要的瞬间、特定的细节始终是讲好红色故事的关键因素。”大赛评委、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说,大赛中脱颖而出的选手在这些关键因素的处理上可圈可点,也正因如此,红色故事才有了深度、温度和情感触发。
以赛促学 增强能力本领
根据赛事规则,大赛分专业组和志愿组两个组别进行。初赛通过个人展示、自选讲解等展开,决赛则通过抽选讲解、终极问答进行。大赛充分调动了红色故事讲解员学知识、练技巧、强本领的积极性,有效提升了他们的讲解水平、文化素养、传播效能,营造出“千帆竞发、万众争先”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金牌讲解员”获得者、江苏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讲解员陈莹莹说:“作为参赛者,要对大赛主题有深入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的胜利,是正义事业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这穿越时空的回响,是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的回响,也是每一个普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砥砺奋进、薪火相传的回响。”
“想在赛场上脱颖而出实属不易。”“金牌讲解员”获得者、安徽阜阳市博物馆讲解员胡晓岚认为,“比赛过程中,我用心去理解故事,用情去感受人物,用真诚去讲述,用技巧去呈现。当自己真正被故事的精神所感染时,讲解自然就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金牌志愿讲解员”获得者、云南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志愿讲解员崔恩铭说,这是一场全方位考验讲解员的赛事,尤其是抽选讲解环节十分考验选手的综合素养与应变能力。“备赛期间,我系统梳理了英烈楷模的感人事迹,以应对赛场各种挑战。”
吉林省四平战役纪念馆讲解员王璐同样在赛前下足了功夫,她深入研读史料,吃透红色故事背后的内涵和精神,单是讲解文稿就反复修改了近30遍。在现场讲述红色故事时,她还巧妙加入吹奏口琴环节,让观众“听”到历史。
汲取力量 勇担时代使命
“现场聆听红色故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些故事可以让我们不忘来时路,奋进新时代。”现场观众唐先生对记者说。
“没有铭记,再伟大的精神血脉也难以继承;没有弘扬,再宝贵的精神财富也难有价值。”大赛评委、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原副院长马卫防说,“让我们共同涵养红色情怀,让红色文化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走深走实红色旅游发展之路。”
“现场聆听全国各地的红色故事,每一次感动落泪,每一次心潮澎湃,都是对灵魂的深刻涤荡和精神的强力滋养。”“金牌讲解员”获得者、山东潍坊市博物馆讲解员王安康说,“荣誉激励我以更纯粹的初心,做红色精神的忠实传承者。”
“因为铭记,所以英雄们永远活着;因为传承,所以中国永远年轻。”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讲解员高姗说:“我不仅要继续讲好红色故事,更要承担起传承使命,从先辈们的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
“金牌志愿讲解员”获得者、湖北十堰市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张赛说,“讲解员不仅是故事的传递者,更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历史的烽烟与当下的观众。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创新讲解形式,更好传播红色精神,激荡起时代的回响。”
红色故事是照亮当下、指引未来的精神火炬,蕴含着穿越时空的磅礴力量。参赛的红色故事讲解员们带着与同行切磋的心得回到工作岗位,将用更加精彩的讲述,让红色精神更加深入人心。(魏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