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近日,随着反映抗联事迹的豫剧《碧血千古》在河南省驻马店市落幕,第十一届黄河戏剧节正式收官。这场始于复排红色经典《刘胡兰》的戏剧盛会,以“红色血脉”的艺术闭环,为全国观众呈现了一场跨越13省、涵盖32台剧目的文化盛宴。
本届黄河戏剧节由河南省文联主办,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中共驻马店市委宣传部、驻马店市文联、驻马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承办,共策划了“1+11”12项系列活动,即以精品剧目展演为核心,配套开展戏剧理论评论培训班、主题对谈、回家过节等活动,多维度、全方位为观众与戏剧从业者打造了一场内容丰富的戏剧盛会。
自2001年创立以来,每两年举办一届的黄河戏剧节两获“中国十佳品牌节庆”称号,如今已成为立足河南、辐射黄河流域、影响全国的戏剧标杆活动。本届盛会更以参演规模、内容创新、惠民实效的多重突破,广受好评。
“今年的戏,看得人心里热乎!”驻马店市确山县村民张大姐,道出了本届戏剧节最鲜明的亮点。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部红色剧目集中亮相,从秦腔《根据地》里的根据地建设故事,到黔剧《无字丰碑》中的红军长征史诗,每一部都以厚重的历史底蕴打动了观众。
经典剧目同样绽放新光彩。豫剧《花木兰》《七品芝麻官》的经典唱段一响起,台下便掌声雷动;京剧《凤还巢》的水袖翻飞间,尽显传统艺术的魅力。尤为难得的是,时隔半个多世纪后重现舞台的豫剧《刘胡兰》,给观众带来了久违的亲切感。演出现场掌声如雷,不少家长像张大姐一样带孩子“初识传统戏”,“孩子看入了迷,以后得多接触这些好东西”成了观众的共识。
本届戏剧节的吸引力更是写下新纪录:13个省区市的95台剧目报名,涵盖专业院团、民营院团,经初选后32台剧目入围集中展演,参演剧种、覆盖区域、演出阵容均为历届之最。各省推选的剧目水准颇高,西安市豫剧团《秦豫情》、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飞越母亲河》等均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为加强与参演省份的交流,专设了“戏聚会客厅”,邀请新疆、甘肃、陕西、湖北、河北、山东等地戏剧家协会负责人相聚戏剧节,介绍他们剧目创作、人才培养、戏剧生态等相关情况,深化区域戏剧交流与合作。
展演的另一亮点就是青年演员成为舞台主力军——多部新创剧目由青年演员担纲主演,经典剧目的主角更是全部由青年演员担任。河南省京剧院《凤还巢》主演术后登台、洛阳豫剧院《汉宫明月》主演带骨折演出、石河子豫剧团演员自备路费参演……这些故事,既藏着青年演员对艺术的敬畏,更彰显着戏剧薪火相传的生机。
“把全国的好戏送到家门口”,是本届戏剧节的惠民承诺。本届黄河戏剧节展演地点选择在承办地驻马店市和革命老区、有“中原小延安”之称的确山县与文化积淀深厚、有“车舆之乡”之称的平舆县举办,让精品剧目直达基层,累计惠及群众3万多人次。
更令人惊喜的是,戏剧节还成了“文化流量转化器”:“亮一嗓·开放麦”户外直播以戏友互动为核心,全网曝光超4000万人次,总点赞数破9000万;“黄河有戏·非遗 Hi集”打造5000平方米的市集,单日游客超2万人次,不仅激活了本地夜经济,更推动了“戏曲+旅游”的深度融合。
在人才培养上,戏剧节同样下足功夫。“河南省戏剧高端人才理论评论培训班”邀请李树建、李利宏、张大新等戏剧名家授课,27名学员经系统培训后撰写50篇评论文章;结业前的主题对谈倡导“有温度、有风骨的戏剧评论”,为河南戏剧储备后备力量。“既兼顾艺术高度,又贴近百姓需求。”一位参与培训的学员的评价,道出了戏剧节的多元价值。
本届戏剧节的影响力早已超越剧场:多平台直播、“短视频推广+主流媒体报道”,让全网浏览量突破7000万次。无法到现场的网友通过屏幕“云看戏”,评论区里“热血沸腾”,“红色剧目让人大受鼓舞”的留言刷屏,让黄河戏剧节成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事”。
河南省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本届戏剧节为新的起点,坚持守正创新,强化品牌建设,不断提升黄河戏剧节的专业化、大众化、数字化水平,使其成为弘扬中原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戏剧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平台。(张莹莹)
上一篇: |
下一篇: “山河相望 豫疆情深”哈密文旅赴河南宣传推广系列活动启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