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安徽
安徽
安徽文旅:从点状开发走向系统布局
发布时间:2025-11-27 11:05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张静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5-11-27
  晨光微露,安徽黟县宏村的月沼边,来自浙江杭州的李迪和许多摄影爱好者一样,支起三脚架。与往年不同,今年他的行程中多了一项新内容——跟非遗传承人学习制作徽州鱼灯。“亲手做一盏鱼灯,能更好地了解这里的文化,感觉挺有意义的。”李迪说。
  这种转变正是安徽文旅产业升级的缩影。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旅游强国建设、推进文旅深度融合。这些重要指示与部署,为安徽文旅从资源开发走向产业培育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刚开放的考古体验区吸引了众多学生前来体验。馆长孙良凤说:“我们不仅要展示文物,更要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亲手触摸历史。”该馆开馆仅半年,接待游客已达20万人次,成为长三角地区研学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文旅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要找到文化与旅游的基因连接点。”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安徽系统实施“一区三圈四带”旅游规划,推动产业从点状开发走向系统布局,持续丰富产品供给,实施“百景提升”行动,深化“百业+文旅”融合,发布百余类新业态、超千项新产品。
  在大别山深处的霍山县落儿岭镇古桥畈村,农家乐主人万鸿翔感触颇深:“从前游客拍完照便离开,如今却愿意住下来,听我们讲述红色故事。”《大别山传奇》实景演出、峡谷漂流、低空飞行等新业态,让这个小山村变身红色旅游热门目的地。
  在系统推进文旅融合过程中,安徽注重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文物与旅游融合成效显著:武王墩考古新发现引发广泛关注,凌家滩等遗址博物馆陆续开放,带动“文物游”“考古游”持续升温;红色旅游通过实景演艺与精品展陈焕发活力。今年以来,重点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超623万人次;非遗融合依托62家省级工坊,形成年产值超80亿元的产业规模。
  艺术与科技也为文旅融合注入新动能。万场演艺进景区、《徽秀》《天降仙缘》等旅游演艺,以及《六姊妹》等影视剧,让“跟着影视去旅游”成为风潮。今年1月至9月,安徽仅大型演出就带动消费约41亿元。由科技赋能打造的数字光影溶洞、元宇宙造纸工坊、AI旅行助手等沉浸式场景与智能产品,显著提升了游客体验。
  市场主体活力被充分激活。淮北夔牛天街将废弃工业厂房改造为文创空间,保留工业记忆的同时,融入文创零售、特色餐饮等新业态,现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周末单日客流量突破1万。
  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今年1月至9月,全省落地文旅项目2075个、总投资2840.1亿元;文旅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29.2%,远高于其他行业平均水平;13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3553.6万人次、门票收入1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14.7%,展现出市场对文旅产业的坚定信心。
  消费活力持续释放。以“超级皖”美食争霸赛为例,通过现场售卖、线上直播等形式,带来直接销售额3.6亿元,间接拉动消费5.9亿元。安徽省发放文旅消费券1.8亿元,联动景区、展演、赛事等多维场景,以“小票根”撬动“大消费”。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全省实现国内旅游花费7598亿元,同比增长7.2%。
  展望未来,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周明洁表示,安徽将聚焦品牌塑造、全域旅游、市场主体培育、科技赋能、开放合作、服务提升和机制创新七大方向,持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通过打造以徽州文化为底蕴的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构建“主客共享”服务体系等举措,全面提升产业能级,让文旅产业真正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孔令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