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是历史文化名城,其独特的津派文化由河海文化、红色文化、建筑文化、工商文化、民俗文化、休闲文化等交融汇聚而成。当非遗产品变身“潮玩”,当机关单位里的年轻人用原创节目宣讲政策,当外国留学生迷上古籍修复……一场场传统文化与年轻群体的双向奔赴正在上演,津派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焕发蓬勃生机。
青年干部以原创节目宣讲
快板说河海春秋,相声品津门烟火。8月15日,由天津市委市级机关工委、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市(区)级机关青年干部津派文化讲述示范展示活动在天津市检察院报告厅举办,来自市(区)级机关党员干部代表近300人参加。活动以小品《爱民早点部》开场,歌曲《河西故事》、群口相声《桥梁争锋》、舞蹈《津门“上合”图》等多个原创节目陆续上演,展示了津派文化海纳百川的气度和民生温度。“文化是一种传统、一种精神价值、一种审美表达,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力量,我深刻感受到津派文化的深厚底蕴。”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讲述活动自6月启动以来,共有110多个市(区)级机关单位报送原创作品160余部,此次从中选取12个兼具思想深度、文化厚度与艺术温度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彰显了机关青年干部“知天津、爱天津、扎根天津、建设天津”、立足岗位的责任担当与实践故事。
国际青年体验古籍修复
8月15日,天津图书馆携手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共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留学生古籍修复体验日活动。在天津图书馆古籍修复室里,来自“阿曼中学生汉语桥团组”的20余名师生和来自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的留学生正屏息凝神,跟着修复师学习补、揭、托、裱技艺。阿曼高中生欣怡举着刚刚修复的仿真书页兴奋地说:“这比魔法还神奇,我非常期待未来能再次来这里感受中国文化。”
阿曼中学带队老师法哈夫说:“中阿两国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近年来两国的人文交流进一步增强。我希望能把古籍修复的经验带回阿曼,并且能够运用于阿曼的课堂教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长程幼强说,此次活动向国际新生代展现了守护中华文明的匠心与智慧。
随着上合组织国家青年和“汉语桥”多国青少年来津开展文化交流,这样的场景正不断上演。亲身体验过津派文化的国际青年已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与桥梁。“这样的活动每年要举办数十场,很多留学生回国后成了中国文化的代言人。”程幼强说。
年轻人成为“创新表达者”
在天津市河西区西岸非遗体验馆,天津财经大学学生们的最新创作令人眼前一亮:面塑哪吒戴着蓝牙耳机,杨柳青年画变身微信表情包……这是“西岸津派非遗研学营”的成果展示,活动旨在让年轻人从体验者变为“创新表达者”,从“看热闹”转向“学门道”。
河西区文化馆副馆长刘晓柯说,用非遗方式打开津派文化的系列活动,通过“专家解读+非遗分享+活态体验”的模式,让津派文化以更具亲和力、生动鲜活的姿态展现在大众面前,彰显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从不缺年轻粉丝,缺的是够“飒”的表达方式。津派文化在年轻人的创新表达中实现了“逆生长”。当年轻人不再只是观众,而成为“编剧”“主播”“传承人”,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刘阳)